当前位置: 起名网 > 民俗知识 >

弱冠是几岁

时间: 2015-08-07 11:09:35 作者:小编005

在读诗词的时候,我们经常会听到“弱冠”一类的词,例如“等终军之弱冠”,那么弱冠到底是指多少岁?男子多大才会被称为弱冠呢?赶快随着安康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弱冠到底是几岁吧!
 
弱冠是几岁
弱冠:古人二十岁行冠礼,以示成年,但体犹未壮,还比较年少,故称“弱”。冠,指代成年。
 
弱冠:古代男子20岁叫作“弱”,这时就要行“冠礼”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。“弱冠”即年满20岁的男子,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,不能用于女子。
 
古代男子,年十八至二十,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。冠礼由父亲主持,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,分别代表拥有治人、为国效力、参加祭祀的权力。加冠后,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,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“字”,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。
 
弱冠之年是几岁?“弱冠”是何意呢?《礼记·曲礼上》曰:“(男子)二十曰弱冠。”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“弱冠”。早在周朝,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,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,还要加冠三次,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、报效国家、参与祭祀。
 
古时候,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,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,要为他们举行一次“成人礼”的仪式。男行冠礼,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,谓之“结发”,然后再戴上帽子,在《说文》里:冠,弁冕之总名也。谓之成人。在《礼记·曲礼上》记有:男子二十冠而字。意思是,举行冠礼,并赐以字。冠岁,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,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,二十岁也称“弱冠之年”。
 
在《元史.王利传》上载:“利自幼颖悟,弱冠,与魏初同学,遂齐名,诸名公交口称誉之。”又唐诗人杜甫的《进三大礼赋表》说:“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,行四十载矣。与麋鹿同群而处,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,实自弱冠之年矣。”另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七》:“法善弱冠时,曾游括苍白马,出石室内,遇三神人。”弱冠之年是多少岁?这些古文中的“弱冠”,都是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。

弱冠是几岁
弱冠是几岁

 
弱冠的历史文献
语出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二十曰弱,冠”。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。
 
在《元史.王利传》上载:“利自幼颖悟,弱冠,与魏初同学,遂齐名,诸名公交口称誉之。”又唐诗人杜甫的《进三大礼赋表》说:“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,行四十载矣。与麋鹿同群而处,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,实自弱冠之年矣。”另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七》:“法善弱冠时,曾游括苍白马,出石室内,遇三神人。”这些古文中的“弱冠”,都是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。可是为什么把二十岁的男子称为“弱冠”呢?
 
在《礼记.曲礼上》载有:“二十曰弱,冠。”又唐《孔颖达.正义》:“二十成人,初加冠,体犹未壮,故曰弱也。”是说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,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,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,所以称弱,而弱是年少之意。因此,后来就用“弱冠”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。
 
古人非常重视冠礼,《礼记.冠义》上说:“冠者,礼之始也。”意思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;又《仪礼》共十七篇,第一篇就是《士冠礼》。《礼记.曲礼上》说:“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”另《礼记.冠义》:“已冠而字之,成人之道也。”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,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“字”(别名),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。
 
源于周朝的“冠礼”,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。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,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,称为“成丁礼”、“入社礼”,而这种“成丁礼”后来就演变成冠礼。
 
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。据《仪礼.士冠礼》上所载,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,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。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,选定加冠的来宾,并准备祭祀天地、祖先的供品,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,祭告天地、祖先。
 
冠礼进行时,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,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,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,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,能担负起社会责任;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,就是军帽,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;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,是古代通行的礼帽,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。
 
三次加冠完成后,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(赞是宾的助手),叫“礼宾”。“礼宾”后,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,然后由宾取“字”,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。古人认为成年后,只有长辈才可称其“名”,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“字”,因此要取“字”便于别人称呼。
 
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,拜见赞者,并入室拜见姑姊。之后,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,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,带着礼品,去拜见国君、卿大夫(在乡有官位者)和乡先生(退休乡居的官员)。
 
冠礼的仪式,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,直到清末民初,由于西风东渐,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。
 
左思《咏史》诗之一:“弱冠弄柔翰,卓荦观群书。”

年纪别称
“二十弱冠、三十而立、四十不惑。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花甲,七十古来稀,八十耄耋”
"逾弱冠"——就是超过弱冠之年,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。
"近而立"——就是接近而立之年,快要到三十岁了。
 
关于年龄的称谓:
人初生叫婴儿,不满周岁称襁褓。
 
2至3岁称孩提。
 
女孩7岁称髫年。
 
男孩8岁称龆年。
 
10岁以下称黄口。
 
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。
 
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。
 
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。
 
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。
 
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。
 
16岁称碧玉年华。
 
20岁称桃李年华。
 
24岁称花信年华;女子出嫁称摽(biao)梅之年。
 
男子20岁称弱冠。
 
30岁称而立之年。
 
40岁称不惑之年。
 
50岁称知命之年。
 
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。
 
70岁称古稀之年。
 
80岁称杖朝之年。
 
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。
 
100岁称期颐或人瑞。
 
另外,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,称青少年为束发,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,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,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。
 
古代年龄称谓大全
襁褓:不满周岁。
 
孩提:两至三岁。
 
始龀、髫年:女孩七岁。
 
始龀、龆年:男孩八岁。说明: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“龀”,“龆年”或“髫年”。
 
总角:幼年泛称。
 
垂髻之年:指儿童。(古代小孩头发下垂,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。)
 
黄口:十岁以下。
 
幼学:十岁。(《礼记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“幼学”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)
 
金钗之年:女孩十二岁。
 
豆蔻年华:女子十三岁。
 
志学:十五岁。(《论语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……”)
 
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(《礼记蔠则》: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”)
 
碧玉年华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岁。(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二八纪年,谓十六岁,多用于女子。)
 
弱冠:二十岁。(《礼记曲礼上》:“二十曰弱冠。”)
 
桃李年华:女子二十岁。
 
花信年华:女子二十四岁。
 
而立:三十岁。
 
不惑:四十岁。
 
天命:五十岁。(《论语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“)
 
知非之年:五十岁。(《淮南子鼠卓训》:“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,不断反省自己,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,后世因而用“知非”代称五十岁。)
 
耳顺、花甲之年:六十岁。(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,可组成六十对干支,因而称作“六十干支”或“六十花甲子”,所以六十岁又称作“花甲之年”。)
 
古稀:七十岁。(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)
 
耄耋:八十、九十岁。(《礼记曲礼》:“八十九十曰耄。”人们根据这解释,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、九十岁。)
 
期颐:百岁之人。(《礼记曲礼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,所以称百岁为“期颐之年。”元人陈浩解释说:“人寿以百年为期,故曰期;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,故曰颐。”)

宝宝起名

公司起名

算命精选

缘分配对

推荐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