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起名网 > 起名知识大全 > 姓名知识 >

中国姓氏的由来

时间: 2015-08-25 17:17:39 作者:小编002

中国姓氏从遥远的历史流传到今天,古代的时候已经有百家姓了,但是在这些姓氏的背后,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?也可以说,你知道中国姓氏的由来吗?今天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姓氏背后历史,小编特意整理了这篇的中国实行的由来。

中国姓氏的由来

对于现代人来说,姓氏是没有区别的。但在先秦姓和氏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,而且姓和氏是贵族阶层的象征,平民百姓是没有姓也没有氏的。进入战国时期,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,姓和氏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。随着姓和氏的平民化,姓氏的一些意义已经丧失,一些意义得以保存。姓和氏经过战国时期的巨变,逐渐合一,到了汉代,通称为姓,而且姓也实现了平民化。在现在姓氏已经是成为了一体没有区别的。

姓起源于氏族社会。

因为很多古姓是以女字作偏旁的,所以也有人推测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。在氏族时期,姓是一种族号,代表着一个氏族,不是一个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。当时,不同姓的氏族应该是很多的,同一氏族的成员有着平等的权利。“百姓”这个词也许就说明了当时的情景。据《史记 . 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黄帝二十五子,其得姓者十四人。”可以看出许多姓的产生应该在氏族时期,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姓是可变的。这里所说的姓的变化,并不是与三代时期的氏的变化一样,而是指在原姓的基础上产生新姓。如:黄帝本为姬姓,而其十四子却得到了十二个姓,包括姬、祁、滕、任、荀等。至春秋时,姓已经不多了。见于春秋者只有二十二个,分别为:妫、姒、子、姬、风、赢、己、任、姞、祁、芈、曹、董、姜、偃、归、曼、熊、隗、漆、妘、允,

进入三代以后,由于新的社会体制的出现,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,氏族社会已经灭亡,姓的存在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。这个时期,姓和氏已经成为贵族的专利,而奴隶是没有姓和氏的,因此姓氏也就成为区分贵族和奴隶的一个标志。姓是旧的族号,随着子孙的繁衍,其各个分支则自立为氏。如鲁国,姬姓,其分支有季氏、孟氏、叔孙氏、臧氏等;宋国,子姓,其分支有华氏、鱼氏、乐氏、向氏等。当然这个氏是诸侯国君所赐。《春秋左传 . 隐公八年》记载:鲁司空无骇卒后,羽父请族(即请鲁隐公赐无骇家族氏),鲁隐公命以字为氏,此为展氏。这个时期已经不再产生新的姓了,姓进入一个千年不变期。如周为姬姓,其祖为黄帝后裔后稷;陈为妫姓,其祖为帝舜;杞为姒姓,其祖为帝禹等。而氏则是可变的,如晋国的士会,士蒍之孙,本为士氏,因食邑于范,又称范会,其后士燮又以范为氏称范文子;如荀林父,本为荀氏,因为中行统帅,又以中行为氏等。

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:

1、以受封的食邑为氏,如:知氏、栾氏(晋国)、羊舌氏、解氏、令狐氏等。

2、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,如:北郭氏、东郭氏、西门氏、南宫氏、百里氏等。  

3、以官名为氏,如:卜氏、史氏、司马氏、司徒氏、太史氏、典氏等。

4、以祖先的字为氏,如:华氏、季氏、孔氏、鱼氏、国氏、驷氏、罕氏等。

5、以祖先的谥为氏,如:庄氏、景氏等。

6、以国号为氏,如:郑氏、陈氏、楚氏、鲁氏等。

7、以姓为氏,如:姜氏、姬氏等。

在战国前,男子称氏不称姓。《春秋左传》二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中,未见男子称姓者。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孙的繁衍,有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”之说。姓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别婚姻的,所以先秦的贵族妇女必称姓。

中国姓氏的由来
中国姓氏的由来

先秦的女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称呼法:

1、姓前加“伯(孟)、仲、叔、季”(表示排行或字),如:仲子、伯姬、叔姬、孟姜等。

2、姓前加娘家国名或氏,如:齐姜、邓曼、王姬、秦赢、陈妫、国(国为氏)姜等。

3、姓前加嫁与国的国名或氏,如:秦姬、芮姜、江芈、息妫、孔(孔为氏)姬、棠(棠为氏)姜等。

4、死后在姓前加上夫谥,或加上自己的谥,如:武姜、穆姬、文赢、宣姜、定姒等;或声子、文姜、成风等。

5、只称姓,如:姜氏、姬氏等。

古代人除了姓氏和名外,还有字。据文字记载,古人婴儿出生三月命名,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并取字;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。字和名之间一般有着意义上的联系。如孔丘,字仲尼;宰予,字子我;屈原,字平;公子益师,字众父等。亦有以排行为字者,如:公子友,字季;管夷吾,字仲;赵盾,字孟等。字的几种主要称法:在字前加排行(伯、仲、叔、季等)或加子;在字后加父或甫。如:伯禽父(伯禽、禽父)、仲尼父(仲尼、尼父)、叔向、季路、子路、子犯等。在我们今天的课本上的对与古代的是诗人都有著名其名以及字。

古代的帝王、诸侯、卿大夫死后,后人要根据死者生前的德行而给他一个封号,称为谥或谥号。古代人死后,一般要避讳先人的名讳,谥号也便于称呼先人。谥一般分为褒义的,如:文、武、昭、成、共等;还有贬义的,如:幽、厉、灵等;还有表示怜悯的,如:哀、悼等。

古代天子之子称王子,王子之子称王孙;诸侯之子称公子,公子之子称公孙。王子、王孙、公子、公孙等同于氏。介绍完姓、氏、字、谥后,男子的主要称呼法(主要指先秦)就好理解了,主要有以下几种:

1、直接称名或氏,如:范(氏)、赵(氏)、中行(氏)等这些为氏,子产、子路、季(氏)、伯(氏)等这些为字。

2、氏加名,如:士会、赵衰、荀林父、公子友、王子带等。

3、氏加字,如:范季、赵孟、祭仲等。

4、氏加名加字,如:祭仲足等。

5、字加名,如:季友、孔父嘉、孟明视、仲夷吾等。

6、氏加谥,如:范武子,赵成子、中行桓子等。

7、谥加字,如:成季,宣孟等。

8、官加名,如:司空无骇、司马斗勃等。

9、官加字,如:令尹子文、宰孔等。

如果明白了姓和氏的区别,以及理解了字、谥的含义,古人的称谓基本能了解大概。虽然秦、汉以后,又有号以及对官职的称呼,但并不难理解。如:陶潜,号五柳先生;李白,号青莲居士;杜甫,又名杜工部;王羲之,又名王右军等。

现代姓氏考其来历,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:

1)以姓为氏。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,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。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,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。如:姬、姜、姒、姚等。?????

2)以国名为氏。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:齐、鲁、晋、宋、郑、吴、越、秦、楚、卫、韩、赵、魏、燕、陈、蔡、曹、胡、许等,皆成为今天常见姓。而陈姓更是现在占我国第五人口数的姓氏。

3)以邑名氏。邑即采邑,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。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。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(今河北省临漳县西),岔生后代便姓苏。据统计,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。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,至今已不复存在。而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复姓有:欧阳、慕容、上官、司马、司徒。

4)以乡、亭之名为氏。这类情况不多,今日常见姓有裴、陆、阎、郝、欧阳等。

5)以居住地为姓。这类姓氏中,复姓较多,一般都带邱、门、乡、闾、里、野、官等字,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。

6)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。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,据统计有五六百个,其中复姓近200个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,其后代以林性传世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,字皇父,其孙以祖父字为氏,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。而皇甫这个姓到今天还有不少的人。

7)以次第为氏。一家一族,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,如老大曰伯或孟,老二曰仲,老三曰叔,老四曰季等。后代相沿为氏,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。但也有例外。鲁庄公之弟庄父、排行老二,本为仲氏、仲孙氏,因他有弑君之罪,后代便改姓孟,或姓孟孙。

8)以官职为氏。如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等。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,单从字义上看,也可以分辨出来,如籍、谏、库、仓、军、厨等。

9)以技艺为氏。如巫、卜、陶、匠、屠等。

10)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。

11)以谥号为氏。

12)因赐姓、避讳而改姓.

看了以上详细的中国姓氏的由来,不知道各位的收获有多少呢?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,经历了不少的变化,在古代的一些事情,我们已经无从考究,但是我们知道古代人的智慧是丝毫不输给现代人的。

宝宝起名

公司起名

算命精选

缘分配对

推荐文章: